智慧城市从概念形成到今天如火如荼的建设,已有十二年之久。未来,随着中国新基建进程提速,智慧城市发展呈现出四个趋势。一是智慧城市将成为新基建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也是新基建上层应用的“主战场”;二是智慧城市将从“纵强横弱、数据不通”迈向“纵强横通、数据融通”的新阶段;三是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将驱动“横向规建营评一体化”模式兴起,可持续运营价值更被重视;四是智慧城市建设将加速下沉,三四五线城市及县域成为新的增长极。

 

 

2020年,新基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被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视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底盘”,是对冲疫情经济下行、稳定和驱动国民经济上行的中坚力量之一。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比新基建出现更早,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2009,IBM发布“智慧地球赢在中国”;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2012年,住建部颁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此后的几年里,智慧城市如同一颗种子,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的浇灌之下,开始在中国各大城市生根发芽。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智慧城市生根发芽的阶段,那么未来十年便是智慧城市茁壮成长且开花结果的阶段,它将伴随着新基建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加速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笔者认为在新基建加持下,智慧城市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将大有作为。过往“重基础设施、轻业务应用”、“重系统建设、轻场景运营”、“纵强横弱、数据不通”、“大城市优先”等问题都将发生彻底改变,取而代之是“应用导向”、“场景运营”、“纵强横通”、“智慧社会、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智慧城市

 

将成为新基建最主要的“服务对象”

 

也是新基建上层应用的“主战场”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和定义,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智慧城市虽然没有包含在新基建范畴之内,但其作为业务涉及面最广、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最全、数据体量最大的领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新基建最大的“服务对象”,也将是新基建上层应用的“主战场”。在事实层面,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新基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智慧城市包罗万象,横向跨越多个垂直行业,涉及到政务、交通、安防、环保、教育、医疗、水务、旅游、物流、能源等十多个领域;纵向穿越了多个ICT技术栈,贯通了物联感知、网络通信、计算存储、数据与服务融合以及智慧应用五个技术层次。智慧城市更是海量数据的代名词,根据IHS Markit的数据显示,2019年底,全球有7.7亿个摄像头在使用,而这些摄像头主要来自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如果将单个摄像头一天产生的数据量按24Gb来计算,那么全球范围内,仅摄像头一天的数据量就将达到17Eb。倘若再加上政务服务、交通管理、环保监测、医疗服务等业务领域所产生的数据,智慧城市每年产生十分庞大的数据体量。这些数据都需要被收集、汇总和存储,从而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城市管理者可以制定更合理的措施,以提升城市事务的决策和调度效率,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强大的算据和算力平台,没有底层能力的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就如“空中楼阁”。新基建恰逢其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智慧城市提供无限的存储和计算空间,可以有效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海量数据对于智能算力消耗的需求。2020年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企业都相继公布了各自的新基建战略,其中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智能超算中心等均是这些企业在战略布局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这些互联网巨头在新基建领域的布局,也赢得了大量的智慧城市项目订单。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将随着新基建中信息基础设施类项目的推进而推进,智慧城市必然成为信息基础设施最大的服务对象,并作为新基建上层应用的“主战场”,是新基建类项目价值呈现的“橱窗”。

 

智慧城市

 

将从“纵强横弱、数据不通”迈向

 

“纵强横通、数据融通”的新阶段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需要把横向的散布于各个政府部门的数据打通的工程,也是政府部门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和职能重构的工程。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虽已走过了近十个年头,这其中不乏一些标杆典范,但多数智慧城市项目,仍然是采取了“纵向规建用一体化”模式,由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牵头组织规划、建设和应用。该模式也导致了智慧城市建设“纵强横弱、数据不通”的结果。如果仅仅是从政府垂直线条的数字化能力来评价,许多城市的交通、公安、医疗等垂直数字化能力均已具备较强的能力,但倘若放到城市全局管理或居民体验的角度来评价,其横向数据拉通、跨职能整合服务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能力还非常薄弱。

 

“纵向规建用一体化”模式,存在三大弊端。首先是信息孤岛未能化解。城市各垂直线条在长期数字化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依据相关职能产生数据,但彼此之间互不连通,因此形成了众多“数据烟囱”。其次是数据治理基础薄弱。城市大数据来源广泛且结构各异,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治理,导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出现数据不一致、数据缺失、数据失真等诸多问题,大大降低了数据的应用价值。最后是条块切割,协同困难。在纵向层级中,海关、税务、公安、交通等系统内部实施垂直管理,各自独立,互不联通;而在横向上,智慧城市中公共服务模块(如城市管理、居民服务等),在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下,如果需要贯通垂直的业务线条,存在较多困难和壁垒。

 

早在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中就提到要以“三融五跨”,发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公共基础支撑作用。即智慧城市建设要注重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强调解决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这一提法极具前瞻性,但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信息技术的配套政策均不成熟,并未得到高效的落实。2020年随着新基建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地众多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开始启动,这为智慧城市底层数据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政策保障。2020年12月,发改委联合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能源局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政府部门间、政企间数据壁垒要进一步打破,数据资源流通活力要明显增强,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批行业数据大脑、城市数据大脑,全社会算力资源、数据资源向智力资源高效转化的态势基本形成。这一系列的政策导向来看,十四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将更加注重“融合”与“协同”发展,并将从“纵强横弱、数据不通”迈向“纵强横通、数据融通”的新阶段。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驱动“横向规建营评一体化”模式兴起

 

可持续运营价值更被重视

 

“重建设、轻运营”是过往智慧城市落地过程中的通病。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起来容易,但如何能够长效发展,动力机制是什么,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据第三方咨询机构统计,截至到2020年4月,住建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改委等机构所确定的智慧城市相关试点数量已经接近800个(其中部分城市有重叠),占据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半壁江山。这么多的智慧城市真正实现“智慧”了吗,如何评价这些智慧城市的“智慧”,又如何保障这些城市实现真正的“智慧”?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能驱动上述问题的改善,评价指标是否以市民体验为导向,是否注重智慧城市在各业务领域的运营效果,将直接决定着智慧城市的落地效果。

 

2016年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首次发布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标准文件,2018年又发布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版本。该标准涉及到基础评价指标和市民体验指标两大类,共8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52个二级分项指标。基础评价指标重点评价城市发展现状、发展空间、发展特色,具体包括创新发展、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安全7项;市民体验指标,旨在突出公众用户的体验、满意度和社会参与度。在国家标准的指导下,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相继制定了地方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这些城市正在将市民体验、运营效果类指标的权重加大,以驱动智慧城市朝着“居民体验运营”的方向发展。在这批关注市民体验和运营效果的智慧城市中,上海无疑成为最大的赢家。2020年11月在全球智慧城市大会(Smart City Expo World Congress,简称SCEWC)中,上海从全球35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殊荣——世界智慧城市大奖。

 

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结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和运营效果,如果仅有建设,没有运营,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结果最多能到及格线。打造“横向规划”、“构建平台”、“运营驱动”、“系统评价”的“横向规建营评一体化”模式,是智慧城市成功落地并持续运营的关键。我们判断,未来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还将持续完善,居民体验、运营效果类的指标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能否持续运营,持续产生业务价值将成为智慧城市管理者的关注重点。

 

智慧城市建设将加速下沉

 

三四五线城市及县域成为新的增长极

 

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在一二线城市已全面铺开,部分一线城市的智慧城市落地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未来智慧城市的增量将会以三四五线城市、县域及乡镇为主。党的十九大提出“智慧社会””乡村振兴”以及”数字乡村”等战略;2020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城镇化就是两新之一。2020年7月,发改委印发了《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有序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有序引导各地区县因地制宜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有效发挥项目数字化、智慧化赋能效应,支撑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样在7月,由网信办及农业农村部、工业信息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该文件中指出要积极开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探索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

 

基于这一系列政策可以判断,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更加突出城乡统筹、城乡融合,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开始下沉,广大三四五线城市、县域乃至乡村将开始登上数字化的舞台。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对中国城市的分类,中国三四五线城市共有288个,县级市作为我国基层的行政管理单元,数量超过300个,县级行政单元达到2845个。可以预见,未来更多的小城市、县域及乡村数字化转型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智慧城市将迎来“小城镇、大智慧”的新局面。

 

总结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是新基建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新基建上层应用的“主战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是中国数字经济的动力之一,它将随着新基建的发展而发展,助力中国数字经济腾飞;从局部战略角度来看,智慧城市可以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数字乡村等战略落地的载体,依托新基建中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持续下沉,帮助千百小城镇实现大智慧。展望未来,中国将开启十四五时期数字化发展新征程,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智慧城市的发展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