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28次预警,应急响应连提3级,郑州暴雨千年一遇!

 

放眼全球,从德国西部,到比利时、荷兰,近日,西欧多个地区连番遭到暴雨重创!

 

从国内到全球,极寒天气、高温热浪、暴雨等极端天气在全球范围内轮番上演,霸屏媒体!

 

极端天气,这些年为何频频出现?

 

图片1.png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极端天气”折射出的“全球变暖”问题

 

郑州暴雨、欧洲洪灾、北美热浪……在经历种种灾难之后,浮出水面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强度增大,已经成为了学界的共识。

 

自20世纪80年代起,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开始组织全球科学家,基于世界范围内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进行系统性评估,迄今为止发布了5次报告,基本认定人类活动是当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气候变化无疑增加了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如果人们不能减缓气候变化,将发生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以及比以前更多的人员和经济损失。

 

比尔·盖茨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一书中所说:要么不下雨,要么倾盆大雨。未来,随着全球变暖,将会出现更多极端天气事件。

 

图片2.png

(7月26日,河南卫辉-图片来源:新华网)

 

“碳达峰、碳中和”全球行动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联合国秘书长古雷斯特曾坦言,如果不作出改变,气温升幅在本世纪可能达到灾难性的3℃以上。

 

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纷纷开启迈向“碳中和”目标的进程,承诺到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这标志着全球“碳中和”时代开启。2020年9月,中国向联合国大会宣布“30·60目标”,充分彰显了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意味着“碳达峰、碳中和”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拉开大幕。

 

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引导全社会进行相应的转变,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蓝图化为美丽现实。

 

这场变革的核心落脚点在于产业结构重塑,表现在一个“新”,建立新能源体系;表现在一个“转”,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向绿色低碳转型,这是一场对我国各行业从生产到消费全链条进行的一场深刻而持续的变革,涉及能源、工业、交通、消费等各个部门。

 

3.jpg

 

绿色投资亟需引入社会资本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30·60目标”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要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及能源低碳转型任重道远。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发展路径并不相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需立足本地优势,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降碳发展路径和应对措施。对于各地方而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碳减排、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领域,无疑资金问题是降碳的难点和痛点。

 

2021年5月,业内专家指出,为实现我国“十四五”环境治理目标和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预计每年需3万亿元到4万亿元的绿色投资,其中仅10%至15%可由政府财政支出覆盖。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方需要拓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市场主体开展绿色投融资活动,并在低碳项目投融资过程中有效拉动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模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绿色低碳领域,助力实现“30·60目标”,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