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正成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支关键力量。

 

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交出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中国GDP超过100万亿元,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标志着泱泱大国的强势崛起。

 

追根溯源,不同历史阶段,政信力量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资金供给的基础性功能,极大推动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1.jpg

 

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1年,为适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我国发行国债实物券,并正式定名为“国库券”,允许在市场流通、自由买卖。1988年,我国先后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形成了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1990年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的场内交易市场。

 

我国通过国债、国库券等最初的政信产品支持国内投资建设,实现了铁路、高速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大大方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地方政府利用土地红利、税收红利取得的公共收益,加快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政信产品开始涌现,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地方债、融资平台来融资建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同时也为投资人创造了不小的收益。

 

其中,地方政府债具有浓厚的政策性,以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水平作为偿债保障的债务凭证,募集的资金用于地方政府范围内的交通、住宅、医疗、教育和城市管网等地方公共设施建设和经营,发行规模大、品种全,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政府推出大规模投资计划,更多政信产品随之出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借助政府信用,市政债券、政府借贷、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政信信托等多种形式的政信产品模式纷纷兴起,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推手。

 

2.jpg

 

从20世纪50~60年代的国库券到2010年后的政信信托,再到近几年的地方债和地方政信私募债,政信金融从体系到规模都在不断壮大,成为国家金融体系中支持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今,政信金融正在蓬勃发展。

 

一方面,地方政府凭借政府信用开展的政信金融的各种形式,构成了实践中的政信业态。《中国政信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政信业态具体包括:以政府债券为主要形式的债务政信金融,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政府信托为主要形式的结构性政信金融,以及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政府投资基金为主要形式的权益性政信金融。

 

一方面,科技创新也在促进政信金融产品创新。比如以往买国债,我们需要到网点排队或者登陆网上银行购买。5月10日,2021年第三期和第四期储蓄国债(电子式)正式发行。与之前不同的是,此次国债的购买渠道增加了手机银行端。这标志着,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轻松点击购买国债。

 

从第一张国库券到“新贵”地方政信私募债,政信力量对地方经济乃至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服务民生的重要工具,有效解决了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加速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在公共民生服务、战略新兴产业、“三农”、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的基础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支柱性作用。

 

(资料参考《政信金融投资指南二:新时代金矿》)